\

  禪修並不容易,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此外還需要勇氣決心與紀律,它需要許多我們平常不喜歡而且還會設法逃避的個人特質。這些特質簡單來説,就是兩個字“魄力”。禪修需要魄力,相形之下,坐下來看電視當然要簡單得多。因此,為什麼要費事禪修?為什麼要浪費可以出去玩樂的時間與精力?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你是人。

——德寶法師《觀呼吸》

  禪修能從內在徹底轉化一個人

  《法句經》是本古老的佛教經典 (比弗羅伊德還早數千年),其中有一段説道:“你現在的樣子是你過去的果;你未來的樣子,則是你現在的果。惡念的後果會一直跟着你,就像牛尾被牛拖着走一樣;清淨心的後果也會一直跟着你,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樣。沒有人一一包括父母、親屬與朋友在內,能像你自己的清淨心一樣幫助你。訓練一顆良好的心,將會為你帶來快樂。”

  禪修的目的就是淨化內心,清除困擾你的貪心、瞋恨與嫉妒等煩惱,禪修為內心帶來平靜與覺醒,達到一種安定與內觀的境界。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受過教育的信徒,相信知識會讓人更文明。不過,文明只能從表面修飾一個人,讓高尚而世故的謙謙君子,承受着戰爭與經濟崩潰的壓力,卻一籌莫展,因為害怕懲罰及帶來的後果而守法是一回事,因為清除那會讓你偷竊的貪慾以及唆使你去殺人的瞋心而絕對地守法,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丟一塊石頭到河裏,流水會把它的表面磨平,但是它的內在卻不會改變。把那塊石頭丟到紅通通的火爐中,它會熔化,整塊石頭從裏到外就此改變,文明只會改變一個人的外表,禪修則能從內在徹底轉化一個人。

  禪修被稱為“偉大的老師”,它是淨化的爐火,透過覺知,緩慢而確實地運作。你的了解愈深入,你就愈是具有彈性與耐性,而且愈慈悲,變得像完美的父母或理想的老師,隨時準備好寬恕與包容。你因了解別人而愛人,因了解自己而了解別人。你深入內觀,看出自我的虛妄以及你自己的人性弱點,你了解自己並且學會寬恕與愛人。當你學會對自己慈悲時,那麼,對他人的慈悲也就油然而生。一個禪修有成者已經對生命達到深刻的覺悟,他或她必然會對世界有着深刻無私的愛,你的傲慢蒸發了,敵意也枯竭了。禪修很像是開墾新生地。要在森林闢出一片田地,首先得清理樹林,將殘株拖離。然後犁田,施肥與播種,最後才能收成。開發內心也一樣,你應該先清理路上的各種障礙物,把它們連根拔起,讓它們不會再長出來,接着你必須施肥,在心田裏灌注精力與紀律。然後你播種之後才能收割信心,戒律,正念與智慧的果實。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信心與戒律有特殊的意義,佛教的信心,不是一古腦地鼓勵人們信仰經典,先知或權威人士。此處信心的意義更接近於自信。認知某樣事物為真,是因為你看到了它的運作,因為你親自觀察過它。同樣地,戒律不是盲目順從權威人士訂定的行為準則,而是因為你認知到它比你現在的行為更殊勝,而自覺與自發的一種健康的習慣模式。

  禪修的目的是達到個人轉化。進入禪修一端的‘你’,與踏出禪修另一端的‘你’不同。禪修透過一連串讓你變得更敏鋭的過程,藉由深入覺察你自己的思惟,話語與行為,而改變你的性格。你的傲慢蒸發了,敵意也枯竭了,你的內心變得平靜,生命也就安定下來。像這樣,做好禪修,將能幫助你悠遊于順境與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緊張,恐懼與憂慮。你不再心神下定,激情也能獲得控制,你開始明白事物,生命從掙扎的姿態轉變成自在地滑翔,這一切都是都是透過覺悟而來。

  禪修令你專注與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鋭。然後,慢慢地,你自己潛在意識的動機與機制變得清楚起來。你的直觀更鋭利,思想的精確度也提高了,你逐漸拋開偏見與妄想,洞見事物的實相。

  這些理由是否足夠支持你費工夫去修禪?大概不夠。這些都只是紙上談兵的論證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禪是否值得,只有一個方法:學習正確地做,並且親自去體驗。

  一路走來,你只知道應該還有其它的生活方式,一種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觸生命的方式。

  你無法碰觸到真實的生命,既然無法再次辦到,當然再也快樂不起來。沒有人真的放鬆自己,大家都只是在假裝而已。它是深細而無所不在的習氣,是慢慢纏繞而成的結,需要我們以同樣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開它。當它留不住時,我們便竭盡全力重複那個會引起這種想法的經驗,讓我們稱這種心靈習慣為“執着”。我們的內心充滿不滿與批評,我們在自身周遭遍築圍牆,因而被困在自己愛憎的牢籠中,感到痛苦萬分。我們真正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目標,那只是過渡的方法而已。我們真正追求的,是本能需求得到滿足時的舒緩的感覺。舒緩、放鬆還有解除壓力。

  幸好,你還有另外一種選擇:你可以學習控制你的心,跳出貪愛與憎惡的無盡循環。

  過度開發物質層面,卻會因此賠上感情與心靈層面,為此,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你現在的樣子,是你過去的果;你未來的樣子,則是你現在的果。

  禪修被稱為“偉大的老師”,它是淨化的爐火,透過覺知,緩慢而確實地運作。

  禪修透過一連串讓你變得更敏鋭的過程,藉由深入覺察你自己的思惟、話語與行為,而改變你的性格。(文章摘自德寶法師《觀呼吸》)



文章來自: http://bodhi.takungpao.com.hk/ptls/club/2016-06/3333909.html

arrow
arrow

    staceyb7juf6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